在申请美国本科时,除了大家都注重的TOEFL和SAT,还有一个部分也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,那就是Essay(散文)。Essay一般规定长约150~500字,除了一般性的为什么要选这个学校选这个课程,更多的是让申请者自由发挥,谈论印象深刻的经历或是喜好等等,以此考察申请者的个性和潜力。
然而目前,许多本科申请的essay都如同速食一般,面目相同,千篇一律,缺乏个人特色。明明素材选择、结构和语言都没有问题,然而就是属于让人“看头知尾”的类型,更别提留下深刻印象了。典型的essay一般有如下两个类型:
1.八股型:
像写议论文一样,论点-论据-结论式的安排,是属于比较常见的一类。这类essay一般都是这样开头的:“我是学生会/xx义工队/xx协会/xx乐队的成员,工作了xx年之久,这段经历培养了我的领导能力、如同钢铁的决心和坚忍不拔的毅力/或是诸如团队协作、热情、开拓精神好奇心等一干品格。”
那么基本上下面的段落就可以不用看了。接下来一定是接上三段,每段或事例或评论来支持其中一个品质(有多少优点就有多少段),最后再总结重复一下前面所有的意思,结论是我很优秀。
这类文章都有一个共同的思路:先调查一下学校喜欢招收有什么特点的人,或是考察学校或是学科的分割,然后就把自己包装成这样一个人,概括出几个抽象的品质,套进万无一失论证框架里,最后得出结论我就是你要的那个学生,希望能够得到学校的青睐。
内容可能各有不同,但是结构和逻辑上的单调都是一样的,而总的核心就是在“说服”别人。当然,说服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。
2.题材过大型
八股的形式,通过训练就能够避免;但是为了展现自己的思想深度,许多申请人在选材上就倾向于选择一些自认为“有深度”的题材,比如生存、死亡、战争与和平、爱与恨等等写五十万字都未必能说明的题目,一个阅历有限的高中生怎么可能通过500字的短文来谈论清楚呢?作者一般只能泛泛而谈,往往就缺乏最能打动人的细节,进入一般的介绍与评价,又会变成比较枯燥的八股解说式。
例如以下摘要:
很久以前,我们就知道死亡是无可避免的,但是我们并没有理解它真正的含义。死亡是紧紧相逼的未来,是所有人最终所能抓住的唯一存在。在我很小的时候,祖父就过世了,如同所有悲剧般消亡。作为一个孩子,我根本不能接受这一事实,悲恸万分。最初,我只是为失去挚爱的人而悲伤,不明白为什么这个灾难会降临在我家。我一直认为死亡有巨大的破坏性,但是又为它给个人带来的情感折磨而震惊。
作者试图从祖父过世开始,谈论死亡本身,但是由于命题过于沉重,所以无论从展开还是从语言都很宏观,既达不到思想的高度,也没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;越努力的说服人,效果反而越差。
Tip:
事实上,Essay的写作只要把握一个原则:展示(showing),而非说服(telling)。这个原则处理好了,任何题材都会写得很成功。
以上两类文章的失败,就在于他们都在努力的给读者灌输一个观点,无论是议论文的形式,还是命题的挑选,都试图先摆出观点,再来证明;但是实际上,只要你能直接展示你的经历、想法和认识,那么读者自然会去判断和接受你的观点,而非强迫性的接受更有助于阅读的顺利和印象的塑造。
例如以下这篇文章摘要,也有涉及疾病的选材,描述了父亲得到癌症对家庭的影响。
最先响起的是剧烈的咳嗽声,在这夜半的公寓里。然后有许多长得一模一样的医生上门探访。在这到处都是杂志的白色房间里,我尽量不让自己盯着围在我旁边的那群面无表情、形容憔悴的女人。终于其中一个白大褂开口了,坚定的口气就像在预测雨天。我一瞬间想了很多很多,希望听到谁说出确定的消息。最后,我听到那个尚算仁慈的杀手名字:淋巴瘤,大大松了口气
作者并未直接写自己对于疾病的感想,而是通过听觉、视觉将读者带入场景中,通过叙述与抒情表现自己面对困难和绝境的勇气。这个结论并不是强加给读者的,而自己感受到这一点的读者自然会对申请essay记忆深刻。
>>我感兴趣,马上在线咨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