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《纽约时报》发布的“What Colleges Want in an Applicant”的文章中,由美式教育思维的角度,解析学校的各方面招生标准。值得注意的是,这篇报道并非仅仅列出学校的要求,还深度讲解一些不为人知的录取“潜规则”。
成绩是硬件但不只看分数
学校,尤其是顶尖学校,在录取时都希望招收到优秀的学生。
但是,如何定义“优秀”?在面对海量的申请时,成绩是最节省选择成本的筛选标准。虽然无法反映一切,但是成绩单上的一连串数字,实际上首先能反映了学生很多优点,比如聪明,刻苦,自律等等。
但是,成绩虽然可以说明很多问题,但不能直接和“优秀”划等号。
优秀本身就很难定义。有的人自控力强,对自己严格要求,工作效率高,是完美的执行者。但是也有人虽然平时十分懒散,“重度”拖延症,但是一旦开始工作,却也可以完成得尽善尽美,让人赞叹。人的性格本身就极具多元化,试图用单一的标准去筛选多样的学生,本身存在的不合理性。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美国大学除了成绩以外,会希望学生提交其他内容的材料。
总体而言,成绩虽然不是唯一标准,但是依然很重要。例如在最新的CA报告中显示,越来越多的申请者选择递交自己的标化成绩。尽管美国院校对于成绩的两面性在不断的反思和调整,但是作为申请者,切不可因此而放松对于成绩的重视。因为无论怎样,高分成绩都是一个绝对的加分点,何况,即便大学哪一天真的降低分数的绝对要求,而申请者之间的激烈的竞争依然会造成成绩的“内卷”。
多元化和公平如何取舍
近年来,关于国外院校申请中歧视亚裔申请者的新闻和官司不断。曾经,美国最高法院允许院校在录取学生是参考肤色和种族,引起了很多人的反感和抵制。不过,这里要说明的是,最高法院此举其实类似于中国高考中少数民族加分政策,是一种公平教育为出发点的举措,所以规定学校的不同族裔学生比例,保证每个族裔人群都能够接受教育。
但是,虽然说这个政策说是造福所有人,但对于亚裔学生却不一定。原因很简单,在美国的教育文化下,亚裔在考试成绩上的优势几乎成了一个共识。然而因为每个学校不单纯用成绩为标准招生,而是每个种族群体都需要占到一定比例。
这就意味着,不同种族间的录取标准会存在隐形差别。在同一个学校招生时,中国学生间的竞争可能达到平均分92,而另外一个别的种族的学生也许平均分82就进去了,而原因不是因为这个中国学生不够优秀,而是因为这个学校能够招生的中国学生有限。那这到底是对这个学生的歧视,还是对另一个学生的公平呢?
优秀父母的深远影响
在往年的录取中,很多世界范围内知名的院校,比如哈佛、耶鲁等等,校友子女会存在一定录取占比。这也就是说,父母曾经上过某所学校,其子女在申请时会受到优先考虑。
这说明,优质的家庭资源受到了高校的青睐。这一录取数据反映出高校的招生逻辑:如果父母是高等院校的毕业生,那么他们的孩子自然也会受到父母影响。但是,这对于其他申请者,可能又是一个不公平因素,因为这也意味着,两个同样努力优秀的学生,可能就因为父母的原因,拉开差距。
同时,很多大学也表示,学生家庭的财务状况也是他们会做考虑的地方,当然,不会成为决定性因素,只是会做参考。不过,这依然会对很多家庭条件不是非常优越的孩子造成不公。
摆脱“成绩至上”思维
学校会通过学生提供的文书、个人陈述简历等,甚至利用网络,搜索学生参加的活动和比赛,来判断学生是否具备相关的品质。近年来,部分中国院校录取时也逐渐关注到这一维度的录取标准。
同时,很多学校现在尝试申请文件形式多样化,比如允许学生上传视频,音频,图片等各类文件,来展示自己的个性和特点。甚至有些学校,会要求很多申请者一起来到学校,共同完成一个作业或者任务,观察申请者在合作中的表现,他们的领导力,沟通能力,团队协作能力等。
所以要明白,大学想要招的,是一个人,不是一张纸。成绩固然重要,但是对于很多家长,还是无法摆脱“成绩至上”思维去看待留学申请,觉得只要各项成绩达标,就可以了。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。要告诉学校,作为一名申请者,哪里与众不同,为何选择这所大学,与它的理念有什么匹配的地方,为何应该在众多申请者中脱颖而出。
文章指出,大学用越来越多元化的方式招生值得欣赏,但是对于成绩和族裔还有父母教育背景的要求,则保留意见。
而对于学生,无论要求如何变化,一个优异的成绩,一个丰富的活动背景,以及成为一名有想法、有趣的人,都将帮助中国学生敲开美国院校的大门。
扫码咨询 更多万佳留学信息
>>我感兴趣,马上在线咨询